全国服务热线:

0513-85565968

我们的企业           持续创新       探索发展

我们的产品     追求卓越  品质保证


我们的经营 诚守信誉 合作共赢

新闻资讯

NEs

甲壳素生产工艺分析
来源: | 作者:pmt552548 | 发布时间: 1520天前 | 8056 次浏览 | 分享到:

甲 壳 素 生 产 工 艺 分 析

--1987年薛兴成先生发表于《中国水产》杂志

 
 
    由于纺织、印染、塑料、彩色胶片等工业的迅猛发展,作为广泛应用于这些工业中

的多种定型剂、固色剂、粘合剂、稳定剂等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甲壳素则是生产这

些助剂必不可少的原料。日本平均年产甲壳素670吨,美国280吨,但只能满足其总需

要量的1/3~1/4。日本目前正在寻求从我国购买甲壳素。而国内对甲壳素的需求量也

在日益增加。甲壳素工业的前景是广阔的。

    甲壳素主要是从无脊椎动物的甲壳中提取,尤以虾、蟹甲壳中含量最高,可达

10~25%。我国生产甲壳素虽有近30年历史,但产量很低,生产工艺的发展和变化也

不大, 产品质量不稳定,应变能力差。主要是受作坊型生产方式的限制,以及生产工

艺掌握不当等。笔者根据多年从事甲壳素研究和生产的实践,就目前普遍采用的生产工

艺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正确理解、合理辨证地灵活调节和掌握生产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谈一些看法。


    1. 掌握好生产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关系:


    甲壳素生产中,不管采用何种设备,其工艺都不可能规定为一个固定的模式。而要

根据原材料的性质、质量、生产时的气温、光照条件、反应液的浓度、反应时间的长短

等等诸因素的具体情况随时进行相应的调整,灵活掌握。就原料的品种来讲,一般有虾

壳和蟹壳之分,而同是虾壳或蟹壳,又因其产地、季节、品种、鲜度、大小等等区别,

它们的含钙、脂、蛋白、色素、乙酰基量都有所不同,甚至是同一只虾壳或蟹壳,其头、

足、背、腹等各部位甲壳的大小、 厚薄也不同,所以生产中不但用以反应的酸、碱白

浓度不同 ,反应的温度、控制的时间亦须区别掌握。再者,生产时的自然条件,如高

温、光照等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反应液浓度的高低、反应时间的长短等等。


    所以,在甲壳素的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原料的性质、质量,用于反应的酸碱浓度、反

应时间、光照强弱这五要素有所正确理解。尤其是在同一批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何

正确掌握反应液浓度、反应温度的高低、反应时间的长短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但又成

反比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均与其他两个成反比的关系。正

确理解并掌握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 如何提高甲壳素产品质量


    (1)健全生产工艺


    目前生产单位所采用的大多为三步法生产工艺,即一次浸酸,一次稀碱处理,一次

浓碱保温。根据我们的经验,最好是采取二次稀碱处理,一次浓碱保温的五步法生产

工艺。实践证明后者所生产的产品无论在外观质量或内在质量方面都大大超过前者。

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看图请点击这里


    (2)对原料的要求是越新鲜越好,杂质含量越少越好。日久已经风化及腐烂虫蛀

的虾、蟹壳 不能使用。

    (3)浸酸反应须恰到好处:

    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认为:第一次浸酸反应,脱钙程度达90~95%即可。酸液浓

度以8~10波美度为宜,浸酸时间视环境温度而定,一般在20~40小时之间,具体

掌握时间以壳体中的钙质是否基本脱掉为准。第二次浸酸之酸液浓度不可过高, 仅能

为第一次的50~60%,在这样稀的酸液中进行处理,即可弥补第一次脱钙不彻底,又

可使原料进行漂白。切忌用化学药剂强制漂白。

    (4) 稀碱处理要把好关:

    第一次稀碱处理的碱液浓度一般以14~18波美度为宜,第二次可稍低一些,主要起

弥补第一次反应不完全的作用。经二次稀碱处理后的产品即为不溶性甲壳素。是可溶性

甲壳素的基础,其内在质量基本确定,故稀碱处理这一关切不可掉以轻心,要严格把好。

    (5)浓碱保温是甲壳素生产成败的关键:

    浓碱保温的目的是为了脱去不溶性甲壳素中的乙酰基,使其成为商品甲壳素

(壳聚糖)。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脱乙酰基的过程,我们不主张采取高温反应,根据

以上工艺的反复试验及多年的生产实践,认为脱乙酰基的温度不能超过110℃,否则将

会导致产品泛黄,粘度降低。保温时间更应掌握得恰到好处,时间达不到,产品溶解度

差;时间过长,轻则降低产品粘度,重则甲壳素将在碱液内变成一种能自溶的,而又无

法取出的衍生物,导致生产失败。